阿里云服务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视点山东 2022-06-22 522浏览

三明:创新“156”工作机制 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殷殷嘱托回响在耳畔,成为前行的动力;机制探索脚步持续加快,“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应运而生;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车轮滚滚向前。 

在三明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幅端上“绿饭碗”,吃上“生态饭”;留住美丽乡愁,共筑幸福村居“美梦”;打造特色产业,铺就致富“好前景”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兴产业”  乡村事业甜起来 

根植绿色理念,涵养“诗意栖居”,打造生态保护型、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是三明市培育出的其中两种风格各异的乡村建设模式。 

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实现多元化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近年来,三明市不断解锁出更多凸显特色的“兴产业”乡村建设模式,让乡村事业进一步甜起来。 

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因拥有明清典型古建筑39座圈粉无数,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以文化铸魂,打造乡村“软实力”,是桂峰村成为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的“法宝”。依托明清古建筑群,探索“镇村主导、群众主体、企业主力”运转模式,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理事会,打造蔡氏名人馆和研学教育基地……一个又一个扎实的举措,构筑了桂峰村独特的历史文化韵味。 

在泰宁县大田乡最早建立红色政权区域之一的大田村,正焕发着红色优势。按照“以红为本、以古托红、以绿衬红”的发展思路,大田村把途麓文旅康养生态庄园项目和中央少年红军文旅小镇建设项目相结合,打造了红色研学、红色主题民宿、红军食堂等业态产业。红色文化在这里不断得到绵延传承。 

这一头,桂峰村、大田村用“文化魂”,让内生动力强起来。另一头,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正创立推广“寻味俞邦”“俞生有礼”系列品牌产品,发展小吃、文旅等特色产业,打造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 

村民俞秀英就搭上了这班产业兴旺的“顺风车”。“我在这里开了个烙粑摊,旺季时,每天能卖2000多元。”红火的乡村游让俞秀英赚上了“旅游钱”,也给村民带来了更多可观收入。 

在三元区列西街道小蕉村,台湾建筑师蔡幸爵则瞄准了休闲旅游的商机。“小蕉村是个千年古村,村子周边分布着宋、元、明、清的古窑址。我们希望能‘活化’小蕉古窑址文化,让村庄发展更具生命力。”现阶段的蔡幸爵正规划着搭建海峡两岸陶文化交流基地及蕉岭星空营地。深入挖掘陶文化内涵,打造休闲旅游乡村,在新模式中,小蕉古村获得新生,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同样有着悠久历史的沙县区凤岗街道东山村,也在保护开发中焕发新的活力。遵循“修旧如旧、传承历史、完善功能”原则,东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中注重保护原始建筑风貌。如今,漫步在沙县区东门四巷,街巷烟火气息浓郁,娱乐休闲、旅游驿站、小吃明档等配套设施多样,带着历史的厚重,东山村迎接着脱胎换骨的新生。 

一个理念,五项机制,六种模式,在奋力谱写山乡巨变美丽篇章中,一幅“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福祉”的生动图景,在我市渐行渐近。逐梦沃野绘就山乡巨变锦绣画卷,三明市还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高品质现代化的农村生活。(刘莉婷) 

视点山东

视点山东10000+篇文章

站点 微博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视点山东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返回列表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Copyright 2003-2025 by 视点山东 sd.sczixun.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